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梯田间的合唱团"——哈尼族多声部民歌

2020

12/23

17:34

来源

云南季

在云南的红河,独特的梯田景观,因为它瞬息万变的独特景色,每年都会吸引一大批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前来探访,就是在这样环境中诞生的哈尼族人民,同样诞生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哈尼族多声部民歌。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流传于红河县阿扎河乡东部以普春村为中心的几个哈尼族村落,关于多声部,多声音乐是一种音乐不单纯依靠单一旋律,还须以各种方式加入其他织体来共同完成的这一音乐过程,这类音乐称之为多声音乐。这种唱法扭转了世人的无复音现象的看法。村里世世代代的哈尼族人在田间劳作时都会即兴唱起民歌,加上他们农地是丘陵山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的田地,故也可以叫做哈尼族梯田民歌。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演唱形式多样化,一般分为有乐器伴奏和无乐器伴奏帮腔两种,演唱内容以原生态的《吾处阿茨》为主体,曲目以《吾处阿茨》(栽秧山歌)和《欧喽兰喽》最具代表性。唱词结构以开腔用词、主题唱词、帮腔用词三部分构成一个基本段落,其音乐形态在歌节结构、调式音列、调式色彩、调式组合和多声部组成等方面都显示出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征。伴奏乐器均由民间歌手自己制作,最完备时乐器有5件,即:直笛(扎比)、巴乌(虐马)、三弦小二胡(拉核慈窝)、小三弦(拉核)和树叶。每当栽秧季节到来,梯田里四处多组栽秧山歌此起彼伏,遥相呼应,浑然一体,震撼山间,动人心魄。 

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中凝聚着哈尼族的音乐智慧和才能,展现出哈尼族独特的演唱天赋。在田野考察过程中,有关专家已采录到8个声部的原生形态哈尼族多声部民歌,这极为罕见,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同时它的诞生与社会生产,尤其是与梯田稻作农耕劳动相伴而生,它是研究哈尼族文化及其民族性格和审美观念的重要资料。

虽然它已经在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可是由于它的诞生是在相对闭塞的村寨之间,传承也仅能靠少部分的几个当地的歌者,很难有成系统的记录,而且相当一部分的哈尼族同胞们对这种原生态艺术的认可程度降低,多方因素造成了出现文化濒危的现象,目前哈尼族多声部民歌仍处于一种边缘状态。希望当地能重视介入它的保护工作,加大宣传的力度,对传承人进行相应的支持,让这个特别的艺术形式能够走出当地,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史纪明珠)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