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产业扶贫 高原特色农业的新变局

2018

03/01

09:46

来源

云南经济网

  以“围绕十大重点产业,构建一批优势产业带,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打造一批特色产业专业村镇”的思路为引领,我省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优势产业形成布局合理、产业集中、优势突出的新格局。

  产业扶贫是扶贫开发的主要抓手,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举措,也是从“输血扶贫”转向“造血扶贫”的重要体现。

  近年来,我省立足特色抓基地、培育龙头市场和扶贫到户增收,使产业发展与产业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7年,全省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促扶贫方式,使近30万户百万群众实现脱贫。

  省扶贫办相关处室负责人介绍,在兴产业促扶贫方面,全省各级各部门实行特色产业精准到户、旅游扶贫带动到户、利益机制链接到户和培训就业服务到人等方式,全年通过种植养殖产业、旅游产业分别带动16.9万户和12.1万户贫困户脱贫走上了致富路。

  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做好“产业精准扶贫大文章”

  这里,是全国扶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于一身。

  这里,扶贫难度大,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截至2017年底,全省还有近260万贫困人口需要脱贫。

  “贫困不除、愧对历史”“群众不富、寝食难安”。如此情真意切的话语是云南省委领导此前在全省脱贫攻坚工作推进会上所讲的话。

  紧扣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扶贫和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精神,将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全面提升云南贫困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切实让发展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依托,加快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努力走出一条产业发展精准扶贫之路。

  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做好“产业精准扶贫大文章”,我省坚持“规划+扶贫”,发挥优势选准扶贫产业,省农业厅联合省扶贫办等8部门制定实施了《云南省“十三五”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组织88个贫困县制定了《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以规划统筹全省产业扶贫工作。

  为全面提升我省贫困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加快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进一步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去年底我省又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产业扶贫的指导意见》。

  《意见》明确提出,围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主要依托和根本措施,坚持产业进村、扶持到户,找准优势主导产业,政府、基层组织、社会各界、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合力推进,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全产业链打造。

  其重要层面表现在,实施贫困地区“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产业推进行动,促进贫困地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夯实贫困地区持续稳定发展基础。

  因地制宜选产业,我省认真组织开展脱贫攻坚“找问题、补短板、促攻坚”专项行动,全面梳理贫困地区5530个行政村“一村一品”清单,重点推动在脱贫中成效明显的优势特色产业,体现差异化优势,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避免产业选择上的一哄而上、同质竞争,使特色产业在脱贫攻坚中更精准、更有力、更显效。

  同时,我省以“围绕十大重点产业,构建一批优势产业带,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打造一批特色产业专业村镇”的思路为引领,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优势产业建设形成布局合理、产业集中、优势突出的新格局。其中,在生猪、牛羊、蔬菜、花卉、中药材、茶叶和核桃等产业建设方面打造30个产业重点县,打造35个水果产业重点县,打造27个咖啡产业重点县,打造40个食用菌产业重点县。

  在大理、保山、楚雄等地,一批批核桃种植大户通过规模化种植核桃,住上了“核桃房”,开上了“核桃车”,核桃已成为多个县市乡镇村带动贫困农户精准脱贫的主要致富支柱产业。

  据林业、农业等部门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林业部门通过招聘生态护林员,共解决4万多贫困人口的就业,

  而农业部门通过不断调整种植养殖产业结构,通过茶叶、蔗糖、花卉、葡萄、咖啡等特色产业,让600万蔗农、千万茶农和10万花农收入增加,带动深度贫困农户彻底脱贫达21%。

  从养殖业带动脱贫效果上看,仅昆明正大集团、曲靖双友集团,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等方式发展养猪、养鸡等畜牧产业,带动农户超过30万户。

  不难看出,云南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推进中,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采取政府引导,部门推进和结合产业,因地制宜,念好“山字经”,打好“生态牌”等方式,做出了一篇篇精彩的精准扶贫大文章。

  政府主导,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产业扶贫落地生根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建机制、明责任、聚合力、求实效,脱贫攻坚工作实现了从“大水漫灌”到产业扶贫、精准脱贫。

  2017年,我省贫困人口已从2016年的363万下降258万,减少贫困人口预计达115万人。

  “这个数字离不开政府主导、典型引路和产业发展与带动。”

  省社科院董棣研究员告诉本报记者,云南坚持“机制+扶贫”,推动产业精准扶贫工作落地生根,采取政府主导、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方式,创新工作机制,稳步推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由于省委、省政府领导带头,省级领导实行挂县包村帮户的“挂包帮”“转走访”机制,全省各级驻村扶贫工作队覆盖全部贫困村,建立健全脱贫攻坚工作机制、责任机制和考核机制,聚焦滇西边境片区、乌蒙山片区、迪庆藏区、石漠化片区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少数民族深度贫困群体,把脱贫攻坚成效纳入年度综合考评的重要内容,构建了省对州市、贫困县、行业部门、定点扶贫单位、驻村扶贫工作队“五位一体”责任考核制度体系,不脱贫不脱钩。

  农业厅、林业厅等部门专门成立了以厅长为组长、厅领导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处室、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产业扶贫推进领导小组,抽选精干力量充实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开展相关工作。

  同时,通过召开全省产业扶贫现场会,对明确职责定位、摸清基础现状、选准特色产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技能培训、发展农村电商和创新投入机制7项重点工作作了精准部署与安排。

  结果显示,这种机制有力推动了全省产业扶贫的快速推进与进行。

  在省农业厅挂联普洱市的西盟佤族自治县,农业厅按照“1+N”的方式开展结对帮扶,做到一家一户“摸底子、造册子、定盘子、结对子、长果子”,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帮助什么,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尽量杜绝简单给钱给物,真正做到了因村因户、因贫困原因施策。

  同时,厅里还积极引进养殖大户进乡进村,采取“合作社+公司+农户+互联网”等模式,带动全镇贫困农户养殖云岭牛,走上了精准脱贫并致富的产业发展之路。

  “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起来,群众创业的门路也多了。”正在马铃薯交易市场装箱的陆良县小百户镇樟柏村二组村民常亚莲电话中告诉本报记者,过去种植的传统作物没有特色、没有市场,大家对在地里“刨食”都没有信心。现在,特色农产品供不应求,市场里还进驻了十多家马铃薯收购商。

  她介绍,一般情况下,每天马铃薯出货200多吨,最多的时候达500多吨。市场里需要40多个搬运工,他们日收入300多元,还有40多个分捡人员。小小的马铃薯,就能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约500人,间接带动1000多人就业。

  据了解,8大高原特色产业发展起来后,小百户镇已建起两个以农产品营销为一体的农贸市场,有15个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村民入社率达92%。

  根据加快推进产业精准扶贫意见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我省将培育打造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建成适合贫困地区发展实际的产业体系,建立完善企业、合作社与贫困户联动发展机制,新型合作经济全面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

  贫困乡镇、贫困村产业效益显著提升,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1个以上产业增收项目,有培训意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掌握1门以上就业创业技能,实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确保产业扶贫对象如期实现脱贫。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