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傈僳族服饰

2021

01/18

15:04

来源

云南季

在龙陵县平达乡的高寒山区,有一群世居的傈僳族。他们深居大山,曾经,火草麻遍山皆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勤劳聪明的傈僳族先辈们就地取材,很早就发明了精湛的火草麻织布技艺,并在本民族内相传至今。这项技艺于2012年入选保山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傈僳族火麻织布俗称“土布”,也叫“麻布”,用料原始天然,源于深山采来的火麻杆皮,傈僳族人把火麻杆剥下皮后,捻成线晾干再用手工织布架自织形成独特的麻布。傈僳族自织火麻布是傈僳族男子服饰、筒帕、裆被不可缺少的主要原材料。平达乡傈僳族男子传统服饰极具特色,是傈僳族文化发展历史的象征,具有很高的保护和传承价值。

四月的黄连河,山峦叠翠,河水潺潺,山花争艳,处处芳菲浸染。天气清明和暖,河水清澈见底,正是傈僳族织火麻布的大好时节,在错落有致的傈僳族村寨的芭蕉林下的林荫小道上,一群身着“七彩倪裳”的傈僳花在一排排竹竿间来回穿梭、穿杆走线完整地重现祖先传承的织布技艺。

织布用的麻线是火麻杆经过晾晒、浸泡、剥皮、撕接后拧成麻绳,再经过加灶灰煮,棒打、漂洗干净后加牛油蛋清浸染制成。纺麻的工具主要有麻车、纺车、转盘、打棒等。傈僳织麻布机主要分为四个部件:即小雀、纵、脚踏、梭。小雀头钻有孔用于穿绳索悬挂小雀本身及纵、梭、脚踏等部件,形成一个悬挂式的织布机。小雀下方镂空后夹一片一尺五长、三寸宽的木板,中间钻孔用木头穿越固定,可上下转动,酷似小雀的两个翅膀,翅膀的两端也钻有孔,分别悬挂两个纵。纵是上下两排线结成的扣子,捆扎在两根一尺五长的竹杆上,主要用来穿越和固定经线,一个纵一般要结42对扣,一台织布机要用两个纵。纵下面捆绑悬挂两根长度相同的木棍,织布时,用左右脚交替踩踏木棍,使经纬线交织,故称脚踏。梭是织布机的重要部件,主要用来牵引纬线,织布时脚踏两根棍,使纵上下移动,左右穿梭,多次循环反复,便织成了傈僳麻布。

傈僳族自己织的麻布(土布)较为粗糙,但它却是制作麻褂、麻袋、简帕、裆被不可或缺的原材料,穿麻褂、挎麻简帕是傈僳男子的标志性服饰,是傈僳男子节日、集会、演出的必备装束,麻袋可装粮食和杂物;裆被是傈僳人家的必备之物,有“生时裹裆被,死亦裹裆被”之说。

据了解,平达乡傈僳族主要分布在安乐、黄连河、河尾三个村10个村民小组,至今仍有不少人家还保留着古老的织布机,传承着原生态的织布技艺。但是由于严禁种植火麻,制作麻布的原材料逐渐面临消失,如今,找寻一种新的原材料是傈僳族传承织布技艺必须思考的问题。目前,平达乡傈僳族老艺人十分重视这项古老的传统技艺的传承,她们用每家仅存的火麻线集中织布教学,以便更好的传承给村里更多的年轻女子,让这项技艺得以代代相传。

平达乡傈僳族织麻布(土布)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是70岁的余凤秀,70年代初期,她跟婆婆余朝美学习织布,现在她又把织布技艺传给儿媳、侄媳、孙女、外孙女,使织麻布(土布)技艺得以代代相传。

为了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各级文化部门做出了诸多努力,2017年,黄连河村建起了傈僳族文化展室;2018年,黄连河民族服饰专业合作社成立……他们要把黄连河村傈僳族服饰打造成助推脱贫攻坚的产业,要通过合作社增加销售渠道,把黄连河傈僳族工艺品推向市场,带动傈僳群众增收致富。未来,艳丽的傈僳族服饰或将以不同的方式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史纪明珠)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