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悠久的门巴民族,独特的木碗制作工艺

2018

11/26

09:18

来源

云南季

门巴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之一,民族语言为门巴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方言差别较大,无本民族文字,通用藏文。

门巴族在千百年的长期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传统手工艺:竹蔑藤条的编织工艺与木碗加工工艺。尤其是门巴族制作的木碗,别具一格,夺目生辉,不仅深受门巴族喜爱,也是藏族人青睐之物;它不仅是日常生活器皿,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甚至还形成有关木碗的礼仪禁忌。

f3bb8bd9ad374484b6674dced29783ed_th.jpg

在传说中,门巴木碗的产生十分偶然。很早以前,藏族地区的人都使用泥碗,有一天,一位门巴木匠去森林伐木,不小心将泥碗砸碎了。聪明的木匠临时加工了一只大木勺用来吃喝。后来,人们觉得这木勺轻便,耐用,逐渐也就产生了木碗并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到现今,木碗早已脱离原始“木勺”的简易,制作合格的木碗不是简单的事,且工艺复杂,一般要经过选料、采伐、水煮、阴干、制作、打磨、上漆、烤晒、再上漆、再烤晒等多道工序。

对于门巴木碗的制作工艺,第一道工序是上山采料。杜鹃、青冈、柏树等硬木的树根及树瘤就是制作木碗的上佳原材料。

用这些树根及树瘤制作出来的木碗,木质细密坚硬,花纹别致美观,用它饮酥油茶和盛酒有一种特殊的香味。挑选原料是类似玉石的“采玉”工作,全凭经验与眼力。若能采到门巴语叫“嘎尔薪”的树瘤,而且制作出来的木碗的纹路呈现妇女梳好直发的根根青丝,又如光芒四射的纹路;那说明采到宝了,这木碗就是门巴木碗中等级最高的“咋不呀”木碗,其最突出的功能就是防毒。

第二道工序为制胚。门巴木碗可分为大碗、小碗、盖碗、套碗、糌粑盒等多种,按原料的大小,形状及需要加工的形制,裁成木料坯子,雕刻成基本的形状粗胚,然后充分晾干。

第三道工序为煮晒。晾干的粗胚在水中煮一个多小时后,烤干;然后再煮,再烤干,这个过程至少要经过二次后才能开始进入下道细磨的工序。

第四道工序为最复杂最精细的“精制”工序。这一工序要求精工细作,做到四周厚薄匀称,划线准确,碗底平稳。主要的工具是长条形的刻刀。刻刀为木制长把,下端是铁制“U”形刻片,不同形制,厚薄,宽窄的刻片有着不同的用途。用加热的木胶将木碗粗胚固定在转盘上,用不同的刻刀向内镂刻,在外削刮,不一会儿木碗就成形了。这过程中,随着铁制刻刀在加工粗胚时发出的“丝丝”声,漂亮的木花卷起,木星四溅,粉末尘扬,令人赏心悦目。

1508226532291717.jpg

第五道工序为上色。门巴木碗以橘红色为主调,既明亮,又华丽大方。达嘎介绍说,木碗的色彩是门巴木碗与其它地区木碗的最大区别之一。

上色所用的油可不是现在大工业所生产对人体有害、有异味的各种油漆。它源自于错那县曲卓木乡一种叫“孜植”植物的果实。这果实大小如小青稞,把它打碎压榨,得到红色的油品。用这油涂抹碗壁内外,既起到保护作用,又能对木碗上色。每一次涂抹之后,都要在阳光下晾干,反复多次,就会形成漂亮明丽的橘红色,让木碗与众不同。

第六道工序是装饰。对于“卿本佳人”式的新娘来说,要不要给她多做一分嫁衣,是一个仁者见仁之事,所以对于最好的“咋不呀”木碗或其他木碗,要不要给它外面加圈银制的碗饰,在碗底加一块金子呢?也是个仁者见仁之事。

20150908124814e0d91.jpg

无论有没有花哨的装饰,挑选上佳的门巴木碗还是有一定的标准的。木碗是否完整,没有开裂,没有补的缝隙;二是是否采用“孜植”来上色;三是碗壁薄而结实,质地均匀;这些都是标准。 当然最重要的是材质。制作木碗原料越来越少,而能符合门巴人的审美观的“咋不呀”木碗少之又少。“咋不呀”木碗的纹路如光芒的纹路,向四周辉射,形成美妙的图案,象征门巴族追寻幸福阳光的努力。这正是门巴木碗最吸引人之处。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