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傣剧丨东南亚戏剧的瑰宝

2020

11/17

16:11

来源

云南季

戏剧一直是中国文化传播的优秀载体,国内有很多的地方戏种,其中以京剧最为出名,被称为“国粹”,而长期处在政治经济中心边缘的云南,同样诞生了一种独特的戏剧艺术,它吸收了当地的民族特色文化,有专门的语言和唱腔,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它就是傣剧。

傣剧,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方传统戏剧,起源较晚,我们通常认为它的诞生发展经历了以下的几个阶段:首先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随着内地到干崖(盈江)、腾越(腾冲)、南甸(梁河)至缅甸八莫地区谋生,往来的繁荣,使得北方地区的“皮影戏”影响到了地傣族民间一种称为“转转唱”的表演形式,奠定了早期傣剧的雏形; 紧接着是光绪年间开始,一是滇剧班到德宏演出后对傣剧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影响,二是各勐土司对傣剧的重视和扶持,使得傣剧已经初成体系,中华民国时期,傣剧进一步发展,各勐司署遇有婚典、开印、春节或其他重大节日,都要举办盛大的演出活动;民间的大小村寨也纷纷组建傣剧班;最后就是在建国后,德宏的当地政府为傣剧的发展给予了支持,傣剧也兴盛起来,虽然在文革的一段时间遭受过禁演,但是在此之后至今的发展都是较有条理的。

傣剧的唱腔以傣族民歌演变而成的“戏调”为主。可分为羽调式和徵调式两大类。前者为男角专用,后者为女角专用,后又演变出小生腔、老生腔、草王腔(净腔)和女悲腔。羽调式主要流行盈江、梁河、陇川一带;徵调式主要流行于潞西。演唱为徒歌形式,只有打击乐伴奏舞蹈和烘托气氛。其内容基本是上下句组成的乐段及其变化反复。由于唱词字数可多可少,因此唱腔乐句长短不一。过去,傣剧只用小堂鼓、锣、镲等伴奏,后逐步采用了多种民族乐器及西洋管弦乐器,组成新型的傣剧乐队。

傣剧的题材也非常广泛,在提炼本民族各种舞蹈的基础上,吸收了汉族戏曲的表演技巧,具有较鲜明的民族特色。有直接反映傣族人民生活、风俗的歌舞小戏,有根据傣族民间传说、叙事诗改编的剧目,有上百出根据汉放章回小说改编或移植汉族戏曲的剧目,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上演了一批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戏,经典的优秀作品,如《相勐》、《千瓣莲花》、《朗推罕》等;移植的汉族剧目如《庄子试妻》、《甘露寺》、《杨门女将》等。

傣剧演出具有独特的仪式,常与宗教习俗有关,一般都有“开台”、“扫台”等仪式。开台是由“幕整”(戏师父)带领部分演员。先到寨神“召贺蛮”的供奉地进行祈祷,将其牌位请到戏台前的香案上,之后再到神树、鬼树前烧香祷告,然后才能开始演戏。正戏开演前,还要扮财神念“十打”词,即“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之类祝福词。扫台是演出结束后,演员与村民共同进餐,姑娘们向艺人敬酒并互相喂饮,称为“吃花酒”。艺人们还要用火烘烤戏衣。意为将戏衣上的鬼烧掉,有时则要真烧戏衣,藉以祭奠死去的亡灵。如“幕整”故去时,戏班不仅要演唱最拿手的一本连台戏,而且还要到寨边烧掉班里的一件戏衣,其时众人纷纷从火堆上跳过,并高声喊叫“魂”,傣族将之称为“炮色整”。此举的目的,一方面是表示对戏师的怀念。另一方面也是为避免人死可能带来的灾难。

傣剧是集傣族文学、傣族音乐、傣族舞蹈为一体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具有鲜明的傣族特色。傣剧的文学剧本,跟傣族叙事长诗一样,深受族人民喜爱,有较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因此,傣剧在傣族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能够对研究傣族的日常的生产生活有着不错的参考价值。但是由于现下的多种因素,导致傣剧面临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一是人才方面的缺乏,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年轻人许多对这门艺术不感兴趣,剧团里多半剩下的是中老年人,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二是关于资金投入仍然有缺口,主要包括艺术创作、人才培养、非遗保护工作经费不足三个方面,这些制约传承的因素亟待解决,当地也开展了相关的措施来改善现状,比如编写傣剧教学书籍,开展老带新的傣剧教学,甚至开展让傣剧进校园活动,组织相关演出,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重视傣剧的发展。

(责任编辑:史纪明珠)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