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

苍洱大地上孕育的独特剧种

2020

12/11

14:40

来源

云南季

别看云南处在中国版图的边缘,可是收到的“艺术熏陶”丝毫不比中原地区弱,在这里诞生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少数民族剧种,除了我们知道的滇剧、彝剧、傣剧、佤族清戏,在大理的白族人民中,同样也流传着当地的特色戏种——白剧。

明代洪武年间,随着明朝主流均对实行屯田制,大量的汉族军民来到了大理,汉族戏曲也随之传入当地。清代,在吹吹腔和大本曲相继出现之后,白剧孕育而生。白剧除了有白族的艺术特征外,更多的是接受了汉族古典戏曲的影响,由于吹吹腔源起汉族的戈阳腔,且较多的保留了戈阳腔的特征,所以白剧与戈阳腔尤为接近。白剧本身就是汉族戏曲传入当地后,与白族民间艺术相结合演变而成的。

吹吹腔的传统剧本,有着许多鲜明的民族特色:一是吹吹腔的文学性较强,戏曲中常见的陈词滥调较少,有不少剧目出于文人手笔,文辞雅美。二是吹吹腔的唱词格式不同于汉族戏曲的唱词,基本上是“三七—五”的所谓“山花体” ,即每段唱词为四句,前三句是七字,后一句是五字。

“山花体”是白族文学中诗歌的传统形式,无论山歌、小调、大本曲、文人诗和巫觋所唱的祝词,都用这样的表现形式。即“三七一五”或“七七一五”,人称“七句半”。用白语或汉语演唱,道白用“汉语白音”。角色按生、旦、净、丑行当扮演各种人物。

演唱时,一人主唱,一人伴奏,音乐随唱词变化。由于方言的差异,大本曲唱腔分为南腔和北腔两大艺术流派。南腔以艺人杨汉弹唱的作品为代表,北腔以艺人黑明星弹唱的为代表。南腔分为三腔、九板、十八调;北腔分为三腔、九板、十三凋。南腔委婉、抒情,北腔质朴、粗犷。

白剧的传统剧目有反映白族人民斗争生活的故事戏,如《血汗衫》《牟伽陀开辟鹤阳》《火烧松明楼》等,有生活小戏,如《瞎子洗澡》《张浪子薅豆》《刘成五搬板凳》《石山告状》等。此外尚有与滇剧等其他剧种题材相同的《三国》《说唐》《杨家将》等历史故事戏,新编剧目有《红色三弦》《苍山红梅》《望夫云》等。

2008年白剧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云南州委、政府已经同意将白剧团办公及业务用房纳入即将启动的“大理州群众文化活动中心”项目建设;“蝴蝶之梦”剧场将给州民族文化工作团(即白剧团)使用;在白族文化传习所增设白剧研究室、白剧创作室和传承展演室;将大理市少艺校和下关第四小学设为“白剧传承基地”,开展一系列的措施,使这种传统的戏剧表演能够在当下较好的传承下去。

(责任编辑:史纪明珠)
收藏

评论

请登录 后评论

热门评论

云南季APP

为您寻找深藏于世的好物!